当前位置: 首页 >> 帮扶点工作信息 >>

【日志(2)】乐业镇丫口村入户调研

发文单位:云大扶贫   发文时间:2016-08-20

2016717日,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天的见闻,“一穷二白”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经历了一夜的“煎熬”,燥热的空气,乱舞的蚊虫,看了四五次时间后,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问老师昨晚睡的怎么样,他笑着说还行——因为太累了,我瞬间找到了我之所以睡不着的原因,或许我是累的还不够。



在出发前,我们在昨夜下榻的旅馆合影“留恋”。在旅馆的外面有一个公共厕所,不知是谁开玩笑:拍一下这个厕所,我便真的煞有介事的对着厕所照了起来。



来到这里以后,我们关注着这里的一切,以至于连厕所都不放过。

在路边的小铺买了几包点心,便前往目的地丫口村。在去往丫口村的路两旁,施工新建着一幢幢砖房,我们甚至看到了不少富丽堂皇的小洋楼,司机介绍说,现在盖新房能享受到两万多的补贴。



我心里开始嘀咕,这里的情况那么乐观,怎么能算贫困呢?然而我的眼睛还是骗了我。真正开始认识这里的贫困情况,是从到了丫口村委会开始的。


因为与我们同行的一个同学是当地人,我们比较顺利的从村委会的副支书那儿得到一些关于丫口村的基本的情况,他向我们介绍,这里四百多户家庭处在贫困状态,占总人口的三成,低保户每年可以领到一千六百二十的补助。他还向我们强调基层工作的困难,一是基层干部任务重,待遇低,比如一个小组长每个月的工资才150块,这对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二是村民思想意识落后,工作开展难度大。比如一些村民领到补助金后不知道怎么合理利用,拿着钱去大吃大喝,不出一个星期就挥霍光了。也有一些村民又懒又无赖,土地宁愿荒芜着也不愿意包给别人种。他还给我们说了最典型的一个事例:一个贫困户,给钱都懒得来拿,有一次打电话让他几点来领补助,结果他却说:“我怎么起得来?”村干部绘声绘色的方言描述把我们逗乐了,他总结,一些人之所以贫困,和自身的堕落有很大关系,这些人是帮扶不起来的。在谈话间,其他村干部给我们抄选了十多户贫困家庭的名单。这些家庭便是我们即将前往的目的地。



在前往这些家庭之前,我们特意在小商店为每家买了两瓶清酒,虽然不值几个钱,但或许对我们的入户工作会大有帮助。

从村委会到那些贫困家庭,我们走了三公里多的山间土路,窄乱的泥路上,不时还有几辆陈旧不堪的卡车经过,扬尘而去。很快,我们的鞋子和裤腿就变成了尘土的颜色。



就这样走了一个多小时,大山深处的村落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放眼望去,都是低矮破烂的土木屋,与刚才在街道两旁看到的富丽堂皇的洋楼别墅简直是天壤之别。经过讨论后,我们一行九个人分成三个小队,分头去调查名单上的住户情况。村里的各户之间是不通路的,只能走山坡上的粪堆……


丫口村大多住户家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子,条件稍好的住户院子里有几只鸡鸭,拴着一两只瘦弱的小毛驴,遍地的禽畜粪便和垃圾让整个院子显得无比脏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大概永远不会相信,在一间坍塌大半,摇摇欲坠的“房子”里,竟依然有人住在里面。



最触动我们的是最后到访的那家农户。狭小的黑木屋里,潮湿的空气散发着刺鼻的霉味。年过七旬的老奶奶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迎接我们这群陌生人。在说明来意之后,她怯怯地打量了我们一下,然后轻轻叹了一口气,开始续续断断地诉说……她大儿子外出务工多年,小儿子为救人不幸溺死,儿媳妇随后也跑了,只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我看到她眼里满是无奈与悲哀。老奶奶在讲述的时候,小姐弟俩乖乖地坐在旁边的沙发上,8岁的姐姐拿着一本必背古诗词认真地念给弟弟听,看得出,孙老师的心情也是沉重的,他爱抚的摸着小男孩的头,小男孩始终一言不发,老师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家庭变故,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实在太大。

世界上最让人鼻酸最让人不忍的大概就是这种情景了吧,明明遭遇了惨烈的家庭变故,明明事实这么残酷,可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却露出那么纯真的笑脸……之后姐弟俩出去玩,我也跟着出去,他们采了一束白色的小野花送给我。姐姐主动地对我讲到,她的爸爸是因为去救她小姨然后淹死在水里了,妈妈后来也离开家另嫁他人了,只剩下他们姐弟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妈妈偶尔会联系他们,但也只是叫发照片过去,从来不会带钱回来,更不会回来看他们……最后告别的时候,我们强忍住眼泪给姐姐要了她妈妈的电话,希望过后能与她妈妈取得联系,希望一个母亲能尽到她应尽的义务。别时,孙老师于心不忍,给了奶奶一点心意……

调查结束后,我们在村里的一棵核桃树下集合,大家谈论起这对姐弟俩时,很多人都红了眼眶,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承担起姐弟俩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毕竟爷爷奶奶已经年迈了,毕竟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毕竟教育是脱贫的根本……

忙碌的入户调研工作,给了我们太多感动,太多体会。稍稍从沉重的氛围中回了口气,才发觉已是饥肠辘辘,我们跳过了午饭,直接赶回乡上去吃晚饭,这顿晚饭,我们每个人都吃的莫名的香......
——作者:龚朴玉、王子阳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