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振兴要闻 >>

正式宣布了! 云南又有33个县(市、区)甩掉穷帽,累计出列 48个

发文单位:云南扶贫热线   发文时间:2019-05-06

4月30日下午3点,省政府新闻办在昆明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云南省2018年33个贫困县(市、区)退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我省33个贫困县(市、区)达到脱贫标准,成功退出贫困序列。



33个县(市、区)分别是:昆明市的东川区、禄劝县,昭通市的威信县、绥江县,曲靖市的富源县、师宗县,保山市的龙陵县、昌宁县,楚雄州的双柏县、南华县、大姚县、永仁县,红河州的泸西县,文山州的砚山县、西畴县,普洱市的景谷县、镇沅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腊县,大理州的漾濞县、南涧县、永平县,德宏州的盈江县、陇川县,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临沧市的临翔区、凤庆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双江县。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黄云波介绍,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国家关于贫困县退出的标准、程序和要求,从严从实,周密部署,认真组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评估检查,33个贫困县全部达到退出条件。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33个贫困县退出。



至此,全省累计有48个贫困县(市、区)脱贫摘帽,占贫困县总数的54.5%,与全国贫困县退出进度大致相当,标志着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



据悉,全省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5月至7月将接续开展“夏季攻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打迁灭战,按照边干边查的原则,进一步排查问题、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层层制定实施方案,拿出时间表、路线图,采取硬措施和有效方法,查缺补漏、补齐短板。



临翔区:精准施策拔穷根 “绿色氧吧”换新叶


临翔区凤翔街道中山村大银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临翔区扶贫办 供图


临翔区被誉为最佳的“健康生活目的地”,但宜人气候和资源禀赋背后,临翔区也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滇西边境片区县和云南省革命老区县。


临翔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制定出台了包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系列脱贫攻坚政策。


在精准施策中,临翔区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创新产业扶贫增收模式,着力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并通过 “电商+物流+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民”五位一体的电商扶贫新模式,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难题。


2014年以来,临翔区先后实现了4个贫困乡53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0285户4098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 1.21%。




凤庆县:“八力”举措促攻坚  精准扶贫出成果


凤庆县发展区域循环农业促增收。凤庆县扶贫办 供图


凤庆是滇西南文化重镇,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但这里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凤庆县采取强队伍战斗力、强政策覆盖力、强发展后劲力、强精准帮扶力、强资金保障力、强作风建设力、强基层组织力和强干群内生动力“八力”举措促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同时,凤庆县通过“八抓八促”开展先锋行动,强基层组织力促攻坚。其中,抓“村史”,促“感恩”教育,突出“自强、诚信、感恩”“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建成“村史室”187个,打造“五室”(感恩室、乡愁室、乡贤室、传习室、规划室)村史室的做法被列入全省“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六小创新”做法典型案例。


2014至2018年全县累计脱贫18221户70258人,5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1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镇康县:守边固土担重任 脱贫致富奔小康


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甘蔗种植助力群众增收。镇康县扶贫办 供图


镇康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通往缅甸的主要通道。1994年,镇康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此后又相继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

 

近几年,镇康县始终以基层党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对标对表、分门别类、精准施策,从基础设施、水利工程、产业发展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四个方面出发,有效破解了县域整体性贫困难题。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的要求,实施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转移就业、公益岗位和社会兜底保障等到村到户到人的帮扶措施,脱贫方向精准明确,脱贫路径清晰可行,农户增收稳定持续。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县3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6个,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181户366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4%。




耿马县:产业扶贫换穷帽  因地制宜开富路


耿马县大兴乡大兴村大寨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耿马县扶贫办 供图


作为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的耿马县,土地广袤,光热水土条件好,是国家粮食和蔗糖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云南民营橡胶主产区,蒸酶茶之乡和云南省蔬菜产业强县。可贫困也曾一度困扰着这里,耿马自治县2011年被确定为云南省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


为了早日摆脱贫困,耿马自治县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坚持把培育和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巩固提升传统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把“扶技”作为产业扶贫抓手,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行动;同时深入探索脱贫路径,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发面持续发力,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2014年至2018年,全县上下聚焦重点难点,实行靶心突破,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实现贫困乡退出2个,贫困村退出46个,贫困人口脱贫9499户3944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8%。




沧源县:精准帮扶措施明确 群众脱贫真实可见


在沧源县勐来曼来村,乡镇生态茶园成为农民增收支柱。沧源县扶贫办 供图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2001年,沧源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列为滇西边境片区贫困县。

 

沧源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方位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全覆盖挂包帮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路径,实施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转移就业和社会兜底保障等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措施,脱贫方向精准明确,脱贫路径清晰可行,农户增收稳定持续。

 

沧源县脱贫攻坚,突出“真实”二字,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2014年以来,沧源县累计脱贫11171户4159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3%,5个贫困乡(镇)、6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退出。




双江县:各族群众携手战贫困 多措并举精准促脱贫


航拍美丽宜居的双江县城。双江县扶贫办 供图


双江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内,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最美茶乡、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双江县健全机构,确保高位推动;坚持标准,确保进退精准;产业、转移就业、生态补偿、公益岗位、创新方式共同发力助增收,确保实现“两不愁”;把握、落实政策,强化资助,实现“三不愁”;强化政策保障,确保特殊群体帮扶到位;聚集各方力量,确保资金保障到位;夯实基层基础,确保提升服务质量;严明工作纪律,确保作风持续转变;夯实基层组织,确保提供强有力保障。


2014年至2018年,双江县累计脱贫7330户2799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3%。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增收致富基础更加牢固,干部能力素质得到提高,群众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双柏县:除掉“拦路虎” 虎乡大地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易地搬迁农户到葡萄种植基地务工。双柏县扶贫办 供图


作为楚雄南大门,双柏县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荟萃,素有“滇中绿海明珠”“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等美誉,但全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等因素,成为了虎乡大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面对县情实际,双柏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立下愚公志下足“绣花”功,建立健全责任、政策、问效等“六大体系”,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等“五个环节”,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十大专项工作为抓手,向脱贫攻坚发起全面总攻、夺取全面胜利。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双柏县完成了2个贫困乡镇退出,38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913户24545人。




南华县:全面打造脱贫奔小康的“南华样本”


南华县大旭宇大桥建成通车 者美春 摄


作为“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的南华县,具有交通区位优越、林业优势独特、矿产资源丰富、彝族风情浓郁等突出特点,但山区面积较大、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完善等原因,严重制约着全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为早日实现脱贫摘帽,南华县扎实推进产业就业、住房保障、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扶贫扶智等具体工作,建好“指挥部”、握紧“指挥棒”、用好“指挥权”、配强“突击队”,狠下“绣花”功夫,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投入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打造了脱贫奔小康的“南华样本”。


截至2018年底,南华县75个贫困行政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贫困县退出五项指标均已达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44元,累计6091户25051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大姚县:党建领航脱贫攻坚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大姚县扶贫车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张从华 摄


地处楚雄州西北部的大姚县,境内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做工最精湛的孔子铜像,享有“金马碧鸡故里”“彝族文化发祥地”等美誉,虽然该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浓郁,但贫困面广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等因素,使其成为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西边境片区县。


在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大姚县始终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等脱贫退出标准,以“绣花”功夫抓细抓实“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各项具体工作。通过党建领航脱贫攻坚、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方式方法,切实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目标。2014年至2018年,大姚县4个贫困乡镇全部退出、7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全县累计脱贫9339户36150人,整县脱贫摘帽的各项指标均已达标。




永仁县:一切为了脱贫 一切围绕脱贫 一切服务脱贫


落水洞樱桃成了永仁县脱贫致富的一张名片。永仁县扶贫办 供图


地处滇川两省四州市六县区交汇处的永仁县,有着中国阳光城、云南北大门、彝族赛装源等美誉,但全县的60个行政村中有50个属于贫困村,在2014年有6258户22301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为了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永仁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苦熬不如苦干”的精神,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6105”脱贫标准,围绕一切为了脱贫、一切围绕脱贫、一切服务脱贫的原则,尽锐出战、集中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而精准脱贫的关键在于找准脱贫路子。在开展具体工作中,永仁县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调动一切可用的力量、一切可用的资金,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稳定脱贫。截至2018年底,永仁县实现49个贫困村出列,5964户21449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出列。




景谷县:攻坚拔寨铲穷根 齐心协力创富路


在景谷县民乐镇芒专村芒令村民小组,每周六“小手拉大手”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形成常态化。景谷县委宣传部 供图


景谷是一个以傣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也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村100个,贫困人口14247户52383人,贫困人口分布在10个乡(镇)136个行政村1768个村民小组。

 

景谷县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把家底排查关、群众参与关、严把评定程序关,扣牢“第一粒纽扣”,切实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基石。拧紧脱贫攻坚“领头羊”、驻村“集团军”、部门资源“结对帮”、沪滇协作“对口帮”、社会力量这“五股力量”,切实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聚集能量。实施产业扶贫、住房保障、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生态扶贫、基础建设“八大工程”,切实把精准扶贫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


2014年至2018年,全县实现了99个贫困村退出,12845户48078人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1402户430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9%。2018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3.4亿元,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镇沅县:农民富群众笑 鲜活实践闯新路


糯扎渡水电站移民搬迁新风貌。镇沅县委宣传部 供图


镇沅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部,位于哀牢山、无量山与澜沧江之间,形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是西南边疆的一颗绿色明珠。但是,这里民族多,贫困人口也多。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镇沅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咬定目标、团结一心、埋头苦干,用党性和人格作担保,用帽子和饭碗作抵押,用辛劳和付出诠释责任,创新实践了“3个50%”驻镇驻村帮扶体系、“1361”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三板一记录一体系”对象精准管理模式、“好汉班”集中培训模式、“一会三卡”巩固提升模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攻坚措施,走出了一条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前提,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底线,以压实干部责任为保障的山区农业县脱贫摘帽路子。


通过集中攻坚,2014~2018年,镇沅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845户35395人。农民富了,群众笑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和内生动力激发前所未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意愿更加强烈。




西盟县:劳动力转移“五个机制”助脱贫


西盟县力所乡南亢村商烟街茶园。西盟县委宣传部 供图


西盟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盟县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教育医疗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属综合型民族整体性贫困,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为全面摸清全县贫困底数,西盟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的精准识别程序,先后集中开展10轮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工作。 针对主要致贫原因,西盟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作为“十三五”期间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列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培训机制,以“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的目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建立就业链条机制,加强东西劳务协作,利用2018年沪滇合作项目资金,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建立奖补机制,明确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补贴机制。建立联络员机制,加强服务管理。建立维权机制,完善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通过采取“五个机制”保障服务,有力促进了西盟劳务输出的健康发展。


2018年,西盟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6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孟连县:全力探索山区农业县脱贫摘帽新路子


孟连县新兴产业牛油果助民增收。孟连县委宣传部 供图


孟连,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县内聚居着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21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4%。孟连也是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63户30544人,建档立卡贫困村33个。


孟连县严格“五查五看”“三评四定”,推行动态管理“七步工作法”,确保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一人。整合帮扶资源,切实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凝聚攻坚合力。全力推进特色产业脱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教育脱贫、健康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综合保障扶贫、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扶贫扶志“十大行动”,确保脱贫人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科学编制村“施工图”、乡(镇)“路线图”、县“项目库”,确保小康路上不掉一人。


2014~2018年,全县实现3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144户29242人贫困人口应退尽退,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31%降至1.32%。




漾濞县:苍山西麓战贫困 漾江之畔建小康


漾濞县是“中国核桃之乡”,全县9个乡镇65个村都有核桃种植,种植

核桃农户22159户,占全县农户数的89%。漾濞县扶贫办 供图


地处苍山西麓的漾濞县,驰名中外的漾濞核桃就产自这里。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行动,全县的增收渠道更加拓宽,致富信心更加充足,获得感更加充实,致富硬件更加夯实,保障水平更加稳固。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退出2个贫困乡、24个贫困村、3897户1543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降至1.07%。累计筹集、整合各类资金382236万元,全部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近90亿元,完成了一大批事关漾濞长远发展的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多亿元,建成了一大批事关漾濞群众民生福祉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重大民生项目。


脱贫攻坚的四年,成为了漾濞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凝聚力最强大、发展质量最高、发展成效最明显、群众获得感最显著的四年,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发展局面。




南涧县:6个创新取得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效


美丽的南涧县城 资料图


南涧县是集山区、边远、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彝族自治县,是61个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


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涧把全县8个乡镇的脱贫攻坚分成8大战区,实行脱贫攻坚挂图作战,累计整合投入扶贫资金51.03亿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南涧县实现了脱贫攻坚的6个创新——创新推出“政担银农”一体化扶贫专项贷款,创新推出村组公路“345”政策,创新推出教育扶贫基金和产业扶贫基金,创新“5天4夜驻村”和“微信定位点名”管理制度,创新推出“政治责任状”“工作责任状”,创新党建扶贫双推进模式,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14年至2018年,全县累计净脱贫13732户54712人,实现4个贫困乡镇和68个贫困村退出。截至2018年末,贫困发生率降至1.32%。




永平县:“五种五养” 十大产业挑起脱贫大梁


永平县龙门乡官上至官庄田园硬化道路。永平县扶贫办 供图


作为大理州的“西大门”,永平县有着优越的交通区位、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同时,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也困扰着当地。


脱贫攻坚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2.23亿元,相当于2018年全县财政收入的7.6倍。永平县以产业挑起“脱贫大梁”,大力发展核桃、烤烟、生态茶、中药材、特色果蔬种植以及生猪、肉牛、黑山羊、白鹅、博南山鸡养殖“五种五养”十大产业。同时,以互助金突破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资金“瓶颈,以光伏扶贫实现短期脱贫和长效致富,以“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以复旦大学对口帮扶的契机合力攻坚,以就业扶贫“五套招式”助推贫困群众增收,以党建扶贫“双推进”实现支部“引路”产业“铺路”党员“带路”,让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多年攻坚克难,全县实现2个贫困镇、43个贫困村、530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401人脱贫。




东川区:建设焕然一新的幸福美丽新铜都


东川区阿旺镇大石头村陶家小河芦笋基地。东川区委宣传部 供图


东川是革命老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贫困人口多、贫困覆盖面广、贫困程度深。


东川区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山区群众,投资25.45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54户32227人(建档立卡搬迁对象4950户18388人),占昆明市搬迁任务的77.6%,城镇化安置率达95.67%,是全省城镇化安置率最高、后续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此外、东川区通过危房改造、 “六大就业扶贫行动”、 生态脱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工作,使全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整体达到现行脱贫摘帽标准。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东川区28142户102508人已脱贫。在下步工作中,东川将坚持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一手抓经济提质增效,紧扣“高质量快速发展”主线,深入实施“一巩固、一攻坚、三突破、一提升”行动,解放思想、团结一致、苦干实干,奋力开创幸福美丽新铜都建设新局面,确保东川深度贫困县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禄劝县:脱贫之力磅礴刚劲 脱贫之效扎实过硬


焕然一新的马鹿塘撒马基村委会公路 冯志辉 摄


禄劝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和全省8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集“老、少、边、穷”于一体。


禄劝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强化战略思维,率先建立“七个攻坚体系”; 强化战役攻坚,有序组织“三个百日会战”; 强化战术精准,全面实施“五个到户到人”,强化使命担当,树立打仗意识,先行先试、挂图作战,探索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禄劝实践。


禄劝脱贫之路艰辛曲折、脱贫之举务实出新、脱贫之力磅礴刚劲、脱贫之效扎实过硬。通过提升“两业”组织水平、危房改造、扶贫扶智、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至2018年,禄劝县有25236户8935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超过贫困线标准,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人饮安全有保障。




威信县:多措并举探索脱贫路径,创造史上最好成绩


建设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龙溪小区。威信县扶贫办 供图


威信县既是革命老区县,又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位于泸州、宜宾、毕节、昭通4个地级城市的地理中心点,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为一体的欠发达县。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威信县对标对表的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从脱贫保障类和巩固提升类两个大类细化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汇聚和统筹各类资金项目,全力打好打赢就业、产业、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健康、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八大攻坚战。因地制宜,通过“就业扶贫脱贫一批”“产业扶贫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等方式,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的威信路径。


几年来,威信县累计实现减贫16699户6947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2.37%下降到1.57%,创造了威信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绥江县:“一增一减”助力困难群众脱贫提速


绥江猕猴桃产业助农增收。绥江县扶贫办 供图


绥江县位于昭通市最北端、滇川两省三市州结合部,因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建设,绥江实施了1座县城、3个集镇整体搬迁,移民6万人,成为云南省第一移民大县。因受交通落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成为昭通市10个贫困县之一。


自2014年以来,绥江县委、县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汇全县之智,坚持“第一户主”领发展、“五查五看”保精准、“三上三下”保认同、“五访两诺”补短板、“四同四到”转作风、“四项机制”抓落实等举措,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同时,结合实际,绥江县创新提出“一增一减”工作方法,一边做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增收“加法”,一边做好中医入户和便民扶贫降费“减法”,助力困难群众脱贫提速。


截至2018年末,绥江县累计出列31个贫困村,减贫10959户45260人,贫困发生率由41.3%降至1.29%。




富源县:强化精准管理扎实完成脱贫摘帽工作


又是一年丰收季,群众家里金黄的玉米堆满了院子。富源县扶贫办 供图


富源县地处云贵交界,是云南的东大门,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富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8个贫困乡镇(街道)、13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138人,贫困发生率16.1%。


自精准扶贫以来,富源县强化精准管理。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环节,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强化脱贫支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大河乌猪、魔芋、烤烟等特色产业。坚持转移输出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做强经济,持续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同时,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扶贫工厂让群众在家里增收有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了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帮助群众持续增收;全面彻底的农村危房改造让群众住上安居房。


截至2018年末,富源县8个贫困乡镇12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861户100821人。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5%,贫困县摘帽顺利完成省级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




师宗县:群众工作全覆盖 万众一心斗贫困


群众走向幸福新生活。师宗县扶贫办 供图


师宗县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曾被冠予“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等美誉,但长期以来师宗县作为典型的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民族散杂居农业县,因环境之困、道路之困、饮水之困等“六困”并存,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实脱贫致富。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师宗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努力实现脱贫群众收入达标、饮水保障达标、住房安全达标、教育保障达标、就医保障达标和乡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群众认可度大幅提升的“五达标两提升”目标。通过创新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3331”产业扶贫持续稳定增收和保障格局,并在全市率先实现“组组通”目标。此外,师宗县坚持让每一个群众都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通过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大干脱贫的浓厚氛围。经过不懈地努力,全县5个贫困乡镇、9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减贫16642户71516人。




龙陵县: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白花蛇舌草蓬勃发展 徐静 摄


与缅甸隔江相望的龙陵县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境内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侨乡文化等交相辉映,同还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但贫困也曾一度困扰着这里。


为了实现脱贫摘帽,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龙陵县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坚持产业、就业同时发力,重点发展石斛、肉牛、黄山羊等特色种养业;通过精准组织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并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发面持续发力,龙陵县还持续聚力生态扶贫,实现了绿色增长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2018年以来,龙陵各级干部进村入户与广大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起,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部分贫困群众不仅靠自身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还主动帮带贫困乡亲,变成了新的扶贫力量。2014至2018年,龙陵累计脱贫出列75 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4587户60102人。




昌宁县:“八大工程”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四好农村路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昌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昌宁蕴含“昌盛安宁”之意,是全国知名的“千年茶乡”,也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边远、贫困为一体的传统农业县。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昌宁全面抓产业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综合覆盖率达100%;创新抓转移就业,实现了转移一个劳动力,稳定脱贫一家人的目标。同时,重点抓住房改善,用心抓社会事业,持续抓民生保障,合力抓基础建设,突出抓党建引领。深入探索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总结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工作经验,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综合保障、基础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扶贫扶志“八大工程”,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到2018年末,全县累计脱贫20547户83861人,贫困发生率为1.62%,累计有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稳定有序退出。




砚山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注入“新活力”


砚山县发展传统刺产业肋力脱贫攻坚。砚山县委宣传部 供图

砚山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01年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砚山县通过建立务实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和全员动员机制、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有效拓宽脱贫路径。易地扶贫搬迁跑出砚山“加速度”。“四种模式”扶贫车间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五面红旗”为“党建扶贫双推进”有效载体。“三结合四到位”确保教育扶贫政策精准落实。探索建立“互联网+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模式。社会扶贫“五种模式”精准发力显成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


截至2018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22%,贫困行政村出列76个,13353户59712人脱贫退出。


西畴县:弘扬“西畴精神” 不等不靠实干致富


西畴县脱贫攻坚成效图。西畴县委宣传部 供图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地貌占75.4%,人均耕地仅有0.78亩,是全省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畴县探索“六子登科””,五法治水”水利建设模式,破解山区人畜饮水难题。加快农村“四好公路”建设,“三生三美”乡村建设,共建和谐美丽幸福家园。“农民四变”改革,另辟蹊径拓宽增收新渠道。“五分钱”工程,“合作收益”扶贫,破解贫困户持续增收难题。“道德银行”积分制模式,劳动换取“幸福超市”商品。“扶贫车间”脱贫。“穷县办富教育”扶贫。“党建+扶贫”,提高脱贫攻坚组织力。“派单履责、联动监督”,新时代弘扬“西畴精神”讲习所讲习。“脱贫任务上墙管理”,信息明白到户到人。“8、4、3”规范档案痕迹管理。


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脱贫退出9141户34857人,出列60个贫困行政村,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7%。


盈江县:乡村旅游开辟脱贫致富新天地


苏典街道搬迁点。盈江县委宣传部 供图


地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盈江县,三面与缅甸接壤,少数民族文化和边城风情婀娜多姿。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边境县,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等因素,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3年全县有4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户11319户44727人,被列为滇西连片特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盈江县抓实政策落实,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扎实做好万企帮万村工作,强化产业扶持,打牢群众增收基础。巩固提升茶叶、甘蔗、生猪、烟草等13项产业,强力推进坚果产业,大力发展蚕桑、姬松茸产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破解群众致富瓶颈,抓实对口帮扶,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抓实民房建设,保障群众居有所安。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盈江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危房改造闯出安居新路子,乡村旅游开辟脱贫致富新天地,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2014至2018年全县脱贫出列44个贫困村,减贫10439户41694人。


陇川县:因村因户精准施策 提振脱贫精气神


陇川县曼环安置点。陇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陇川县是中国目瑙纵歌之乡,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南部,西与缅甸毗邻。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景颇族和二分之一的阿昌族居住在陇川,陇川是滇西典型的“少、边、山、贫”欠开发地区,2011年被列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陇川县因村因户精准施策,扎实推动产业就业、安居、教育、健康、社会兜底、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八个到村到户”的实施,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陇川县抓住产业扶持这个群众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把招聘会开到群众“家门口”。教育扶贫到村到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振脱贫精气神,让贫困群众动起来富起来。


经过不懈地努力,陇川县实现了3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脱贫8429户31595人,全县整体达到现行脱贫摘帽标准。陇川县人民群众获得感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山坝之间的发展差距缩小,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党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边疆更加繁荣稳定。


香格里拉市:聚焦百日会战  举力脱贫摘穷帽


香格里拉市虎跳峡当归种植基地。迪庆州扶贫办 供图


香格里拉市于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列入国家“三区三州”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云南藏区三县市之一。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香格里拉市开展了五个“百日会战”,明确了目标、内容、责任、时限,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筹集整合441355.09万元资金,以“月工作清单、月督查排名、月调度推进”的方式推进工作落实落地,以绣花的功夫精准施策,经过三年多不懈奋斗,香格里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改善、能力素质提升、社会帮扶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为2018年全市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18年底,香格里拉市累计4453户17799人脱贫。


德钦县:人人支持扶贫、人人参与扶贫、人人感恩扶贫


德钦县拖顶乡集镇安置。迪庆州扶贫办 供图


德钦县是云南省海拔最高、氧气最稀薄、紫外线最强、人均寿命最短、发展最滞后、距离省会最远、生态保护压力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县城面临地质灾害最危险的国家级贫困县和生态限制开发县,也是国家级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


脱贫攻坚工作中,德钦县落实精准要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素质提升扶贫等工程让德钦县的整个社会发生了大变样,群众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此外,德钦县还在脱贫路径方面进行探索创新,通过扶持集体经济引领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以奖代补促发展,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以党建促脱贫,实现“双推进”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劳务扶贫新路子。与此同时,德钦县还注重挖掘梅里故事,讲好党的扶贫好政策。


截至目前,德钦县全县建档立卡人口已稳定脱贫2755户12122人。接下来,德钦县将同步制定巩固提升措施,把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优先向贫困村倾斜。加大产业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群众有稳定、持续的增收渠道。


泸西县:农民变股民 以组织引领带动群众增收


泸西脱贫攻坚成。泸西县扶贫办 供图


泸西县地处滇中城市经济圈重要节点,但长久以来由于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产业散小弱等,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泸西县率先开展“土地经营权+风险补偿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贷”试点工作,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愿以土地资源折资、现金入股等方式加入综合服务社,贫困户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形成了产权入股、订单带动、劳务合作等各类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农户有效融入产业链条,以组织引领带动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了“建好一个党组织、办好一个合作社、壮大一个集体经济、做强一批龙头企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共赢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全县实现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已脱贫12017户4919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6%。


勐腊县:产业发展促脱贫


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引入“公益”扶贫模式,破解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胡荣杰 摄


澜媚国界,纯粹勐腊沐浴着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的东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勐腊县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有为,持续走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争当彩云南山区发展排头兵,处处呈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壮丽景象。


勐腊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落实“五个一批”和“一户一策”脱贫措施,全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茶叶、橡胶、蔗糖、砂仁等传统产业和养殖、热带水果、乡村旅游、电商等特色产业,形成具有勐腊特色的“1+N”产业扶贫新格局。


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县各级干部组成42支驻村工作队184名工作队员,5支少数民族工作队19名工作队员坚持下沉一线、进村入户、访贫问苦。


2018年,勐腊县脱贫1825户7136人。脱贫攻坚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美化、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通过一系列的扶贫政策,边境民族地区享受到了政策福利,经济、社会、生态、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各民族之间更为团结、关系更为融洽。



相关附件